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后感写作要素+优秀范文(附老师点评)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19-02-21 14:41:56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后感写作要素+优秀范文(附老师点评)

一本好书总会让你有一定的收获,而读后感正是将这些收获整理收藏起来的好办法。 不管寒假有没有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同学们都应该读几本好书,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认知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锻炼。
今天分享下读后感的写作要素及优秀范文,会对大家的模仿练习有帮助。


读后感作文写作方法

✔要认真读懂原文

对原文的中心思想应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领会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东西,为发表观点打好基础。



✔要精炼的简述原文

写读后感一定要紧扣原文,交待清除“感”的来源,可直接摘抄原文中的重点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情从哪里产生的。

注意不能大量引用原文,应做到叙述精炼。



✔要真实具体,有感而发

要抓住体会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有感而发。



精选范文
《草房子》读后感
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孩子:顽皮、聪明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以及柔弱、文静的纸月……这些都出自于曹文轩伯伯的纯美小说《草房子》。(用十分优美的语言介绍油麻地和《草房子》中的人物。)
《草房子》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秦大奶奶。(中心句)她是书中最顽固的一个人,当地人眼中,她是个可恶的老婆子,总在学校里搞破坏。然而在一个春季,她冒险救了落水的乔乔。在油麻地人的悉心照顾下,受伤的秦大奶奶半个多月后才勉强下地。从此,秦大奶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她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不慎落水而永远地离开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书中的杜小康。他曾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人,生长在高大阔气的红门里。一夜之间,他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学习名列前茅的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和父亲放鸭子。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但一直生活在蜜罐里的杜小康,在苦难面前表现得分外勇敢和坚强,他没有放弃生活,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让每个人都看到了他的坚韧。杜小康与命运抗争时的悲怆与优雅告诉我们:苦难来临时,我们不能逃避,要满怀希望,微笑面对。(杜小康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感动了“我”、感染了“我”。)

《草房子》魔力般地吸引着我,我要永远珍藏这本书!(结尾点题,“我”要永远珍藏这本书。)


★名师点睛

1.语言优美:在介绍油麻地和书中人物时,小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使这些句子非常优美,非常有语势。

2.感情真挚:秦大奶奶的转变让小作者感动,秦大奶奶的离去更让小作者感到难过;杜小康的悲惨命运给小作者带来巨大的启示。可见小作者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非常真挚的人。


《稻草人》读后感
《稻草人》讲的是:稻草人是个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的好心人。他虽然不能说话,但是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但连这他都做不到。他恨自己对每一件事情都无能为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稻草人那样有爱心,那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

《稻草人》是一本由许多童话故事汇编而成的书。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稻草人》这篇童话。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稻草人看到的几个片段:一是年迈的老妇人辛苦耕作的麦穗被害虫啃个精光,稻草人想告诉主人却无能为力;二是一条鲫鱼想从水深火热中逃离,最终竭尽全力后也没法达到,结局很悲惨;三是一个女人要跳河自杀,稻草人想阻止她,但自己动也动不了。最后,它无力地倒在了麦田里……

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地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我似乎看见老妇人那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

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能看到人世间的痛苦,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他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也许是因为那么多痛苦压得他倒下了……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名师点睛

这篇读后感中,作者生动具体地介绍了《稻草人》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尤其是对老妇人和稻草人的心理描述得很到位。

最后,作者感叹现实中的人们应该多为别人想一点,多献出一份爱,那么,生活会更精彩。文章语言精彩,内容充实,读来给人很大的启发,是一篇好作文。


《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有所感。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通过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1.叙述故事梗概。)

里面有许多作者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的、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身上发生的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情感。(2.“我”被这些平凡的人物所感动。)

我有许多朋友,但知心朋友却屈指可数。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才懂得怎样让自己的知心朋友多起来。要做好朋友不应该分贫穷贵贱,更不能因为自己朋友的学习差了就认为他不是你的朋友。作为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他们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正如我们班的罗雅莹同学,她助人为乐,经常帮助同学,因此她有许多的知心朋友,我要向她学习!(3.用例子来生动说明好朋友应该患难与共的道理。)

这本书还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后悔用寒假里的两天时间来读完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该如何去做人。(4.这本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道理。)



名师点睛

1.语言:文章开头语言简洁、朴实,将全书的内容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为整篇读后感开了一个好头。

2.直抒胸臆:通过例子来表明乐于助人的道理,简单又不乏说服力。表达的感情恰到好处。

读后感这样写,语文老师恨不得给满分!(附范文)


课外阅读是非常好的习惯,对于语文学科甚至其他学科帮助也非常大。但小编相信每逢假期或学校观影活动后,老师一定会给大家布置写读后感或观后感的作业,很多同学就头大了,读后感和观后感到底该怎么写呢?

1

写“读(观)后感”要做到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二不二要。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

那么,怎样写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

2

如何写

1、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作者等。

在读中可分三步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

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初读《小音乐家扬科》我们知道文章记叙了具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

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细细品读文章,可先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

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明白夺去小音乐家扬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惨命运,要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如此幸福,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2.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

什么叫“感点”呢?

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感点:

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张飞很莽撞。

二是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比起来可以看出刘备态度很谦恭。

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从中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我们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复读这个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点,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作为读后感的切入点。

3、读感结合有侧重

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我们说,“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小学生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复述原文,没有做到简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编乱写,说道理时空发议论,而缺乏身边的实例。

写读后感可以说经验,也可以谈教训。大多出色的读后感,总是受原文内容或情感触发,从而引起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思考。读后感,是有“读”有“感”,“读”、“感”结合的。

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无论用哪种方法写,必须做到二不要: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4、联系实际谈感受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

在联系实际谈体会时,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展开想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都应大胆自由地写,如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那么他们的读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3

范文
《桃花心木》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桃花心木》后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我懂得了,如果过于依赖别人、自己不动手做事,就不能掌握生存本领,终将被社会所淘汰的道理。课文《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种树喻育人的文章,它借种树人给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的方法说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掌握生存的本领。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了浇水,树苗就会枯萎得更多。种树人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每天给树苗浇水,树苗的根就会浮在地表上,只吸土地表面的水,不能深入地下寻找水源,而一旦停止了浇水,树苗没有了水源,自然就会枯萎。树是如此,人又能怎么样呢?人也是一样!不能过于依赖别人,如果一个人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就会产生依赖的心,无所事事,从而不去观察社会,研究生活,只能看到表面部分,不理解内涵。

就如一则笑话所说:有一天,一位富翁问自己那大腹便便、懒惰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儿子平时只见过厨子从麻袋里把米拿出来,便不加思索地说:从麻袋里来。正是因为这位富翁的儿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以至于米从哪里来都不知道。一旦他依赖的人去世了,他终将失去所拥有的一切。

以前,我也十分依赖父母,都十岁了,早上起床还要父母帮我穿衣服。在读了《桃花心木》后,使我明白了过于依赖别人是不行的,只有靠自己努力奋斗,才能掌握生存的本领,不被社会所淘汰。


观《2018年开学第一课有感》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这是喜剧大师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里一句著名的台词,也是我们人生的写照。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有的人梦想当明星,有的人梦想当发明家,有的人梦想当宇航员……可是,在这个人人都谈梦想的年代,我们除了关注梦想是什么,更要去探讨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2018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节目,给出了我们答案。

节目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章里成龙先生和现场观众的隔空对话。成龙讲述了他演艺生涯中多次受伤仍坚持工作的拼搏故事,从跑龙套的无名小演员到获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这位“中国名片”把中国功夫带向了世界,实现了自己的英雄梦。成龙满是伤痛的故事告诉我们“创造,要有梦想,还要敢拼搏”。一个人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如果你没有拼搏精神,不去奋斗实现它,那么梦想也只是梦想而已,永远无法照进现实。

在演讲中,成龙先生以一句“现在,很多年轻人手里扎个刺都哎哟哎哟叫,我觉得挺夸张”,使得全场观众泪中带笑,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爱拼才会赢的乐观与幽默。是啊,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优越,但很多人却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网络上的键盘侠,实现梦想的口号喊得响亮,真去做的时候却受不得一点挫折伤痛,遇到困难就退缩,可是,不经历摸爬滚打的人是实现不了的梦想的。

节目里同学们也畅谈了自己的梦想,有的想成为乐高老师,有的想成为作家,撒贝宁老师也说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火车司机。梦想虽然有大有小,但每一份梦想都是我们社会前进的动力,无论梦想是大是小,梦想的崛起都要依靠我们的不懈努力,甚至要付出汗水和泪水才能实现。

2018年《开学第一课》以“创造 向未来”为主题,通过“梦想、奋斗、探索、未来”四个篇章的讲述,在“创造精神”指引下,探讨梦想的崛起、探索的力量、奋斗的重要和未来的美好。梦想是未来的种子,是探索的对象,是奋斗的目标。这颗种子,看似渺小,却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只要你用汗水和努力去浇灌,它会顶开所有压在头上的瓦砾顽石,长成参天大树,开出美丽的花。

看完《开学第一课》,让我明白——努力拼搏、不断奋斗,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