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200字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2-26 09:05:01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古人曾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尤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为适用。在教学之余,我们要不断分丰富自己,博览众长。所以,我们不但要精心挑选质量高的书籍来读,更加的不要局限于书本之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断打开自己,以求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突破自己,造福学生。而在最近的阅读过程中,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艺术感触颇深。

在这本书中,余秋雨先生出发点较为独特,用高人一等的洞察力去为华夏民族的深层文化陷入沉思,更用其细腻的笔法将博大的华夏文化深层次的“苦旅”展示出来。这样的“苦旅”并不是甜腻腻的,其中饱含着数不尽的辛酸苦辣,再加之古老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这本书平添了一份厚重与独特的味道。在读到《文化苦旅》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充分的思考到,往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与历史古迹背后,竟然伸长这如此厚重的内在含义,体会不到的辛酸苦辣,以及个中的曲折意义。上述的意义又在余秋雨先生精灵一般的笔触之下展示的淋漓尽致,最终通过一系列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而书本之中,先生提及到的几个地方的对于“苦”的感悟更是让我感受颇深。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开书第一篇。这一章节中,作者将王圆箓道士出卖东方明珠的敦煌莫高窟国宝的悲愤表现的入木三分。到现在为止,道教已经具有了1800多年的深厚历史,并且深深的刻上了中华文明的烙印。在华夏大地上,道教道脉不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国教之一。但是现在,书中的主人公王道士竟然不顾整个道教的颜面,只为一己私欲,将属于祖国的国宝贩卖给外国人,余秋雨先生在书中疾呼到:“我好恨!”。开书第一篇即点名“文化苦旅”的“苦”意,给人当头棒喝,让人深思。通过先生在本章中的描述,让人心头不为之一紧,历史的兴衰,文明的寥落,苍凉深邃之感跃然纸上。除此之外,正如我在教学工作之余参加到的政治学习中提到的一样,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其主要的代表者和见证者就是汉字与史学典籍,书中的王道士竟然为了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做出了一笔在价值层面上失衡程度难以描述的“交换”,“交换者”还是一个并不具有任何中华血统的外国人,其行为令人深思。其实,王道士又何尝不是见证中华文化衰微的一个缩影,一个小小的代表而已。然而,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的传统文化的衰落,,这才是最让我们值得深深思考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文化苦旅》书中有一篇《废墟》中提到:“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是余秋雨先生从内心底处送给我们的告诫。假如废墟不存在,哪里来的文化;文化不存在,哪里来的我们;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不存在,也根本没有中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说,废墟的存在是有一定历史意义和丰厚的价值的,其建造者自第一抔土做基础的那一瞬间,就应该明白,无论我将其建造的多么的宏伟壮丽,富丽奢华,最终归属的仍将是已作废徐而已。时间不久之后,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其实,上述的过程和人生特别相像,一个人存在的开始,就会呈现出往日辉煌和今日黯然的大起大幅、循环往复,最终不过时归属一堆黄土而已;扩展一下思路,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其实,无论是人生也好,社会也罢,历史和文明最终建立的基础就是废墟二字。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提及到:放到现在社会,“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可是,这样的繁荣假象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么?这样的虚假繁荣其实恰恰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废墟而已。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不能因为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而忽略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精神,比如信仰等,否则,这个社会存在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

这本书读完,感慨万千。尤其是自己现在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更是在很多方面必须深深沉思。是要墨守成规还是要大胆突破,是要安逸享受还是要暴风雨的折磨历练。因为自己的岗位恰恰是承担着“文化”二字的传承工作,可能我仅仅是社会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可是只有每一个像我一样的螺丝钉认真把住自己的职业底线,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够将中华文明彻底传承下去。思考着,我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