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复活》读后感750字范文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3-10 09:30:02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复活》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骗取”了故母的养母卡秋莎·玛斯洛娃的爱意,导致她被迫成为了妓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复活》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复活》读后感1

  我当初选择读《复活》,仅仅是因为它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直到读完后才知道这是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开始是十分讨厌涅赫柳多夫的,即使他是贵族公子,让人仰慕,但他那不正当的行为,伤害了玛斯洛娃,他抛弃了她去做军官,即使他爱玛斯洛娃,但玛斯洛娃憎恨他,厌恶他。涅赫柳多夫让善良美丽的玛斯洛娃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从此变得堕落,去做了妓女,过着耻辱的生活,后来,涅赫柳多夫在一次开庭中认出了卡秋莎(玛斯洛娃),看到堕落的她,涅赫柳多夫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开始反省懊悔,他得知卡秋莎被冤枉之后,决定帮助她并娶她,但多次上诉都失败了,他决定跟随卡秋莎到西伯利亚。他放弃了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他的一切行为只为得到卡秋莎的宽恕和上帝的宽恕。后来,卡秋莎被他的行为所打动,原谅了他,但害怕成为涅赫柳多夫的累赘,她决定嫁给革命者西蒙,就在那天晚上涅赫柳多夫的灵魂复活了,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要怎么做。

  是的,我很讨厌这种生活,这就是当年沙皇时期俄国人的生活,在他们眼里,金钱就是一切,可以买到任何东西,拥有金钱的贵族人可以享有美酒、美女和一些上等的东西,过着天堂般的生活,穷民们可以被奴役,被侮辱,被冤枉,这是多么不公平的现象。而矛盾往往隐藏在这不公平的现象之中,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黑暗。

  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里,大多数人的虚伪让我觉得恶心,他们总装出一副品德高尚的样子,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邪恶。在他们眼里品德只不过是一个虚名,他们自以为高高在上、得意洋洋,他们从不过问过自己的良心,或者说他们没有良心,不会感到一丁点的怜悯和同情,他们信奉基督和上帝,那只不过是给自己的一丝安慰罢了,他们承受自己带来的恶果,却说成是上帝的惩罚,真是愚蠢至极,他们骂一些思想先进的人们愚蠢,却不知道他们才是真正的愚蠢和荒唐。要是只为了享乐而活着,那么在他们的生命里也就没有意义了,只有超越了自己的思想才能感悟到灵魂的深奥。

  那些虚伪的人、假装的人是因为自己太脆弱了,脆弱得只能掩饰自己才能够活下去,或许他们不懂生活的真谛,还是自己本身的兽性促使自己这样做。社会之所以黑暗、腐败,是因为人类贪婪的欲望心,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最后我想用涅赫柳多夫的话来结尾:“雨再下大点,洗洗这个肮脏的世界吧!”

  《复活》读后感2

  近期,我读完了俄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

  “复活”,故-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其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才渐有所悟:

  精神是-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从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出了当时-政治的-。

  《复活》读后感3

  聂赫留朵夫凝视着那盏油灯的火光,想得出神。他想到生活里的种种丑恶现象,又设想是人们能理解这些箴言,咱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怎样。于是他的心充满了一种好久没有感受到的喜悦。

  替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写出这话,我也是思绪了很长时刻的。这本书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尤其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他大学期间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完美追求的青年,在姑母家度假时,于美丽纯洁的少女卡秋莎恋爱。等他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以后,过起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并-了卡秋莎。这也是卡秋莎之后堕落,成为-女的主要原因。直到在法庭上相遇,聂赫留朵夫良心发现,在为玛丝洛娃(卡秋莎)奔走申冤,上诉失败后就陪她去西伯利亚流放。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合。两个主人公都到达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

  在我读这本书时,一位律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见他们不能不感激涕零,正因我没有坐牢,您也没有坐牢,咱们大家都没有坐牢,那就的感谢他们的恩德。至于要唬夺咱们每人的特权,流放到不很远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但是的事了。”其中的“他们”就是检查官和有权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这话真是让我深思,如果“他们”能够为所欲为,那还要法院干什么呢?同时,聂赫留朵夫与卡秋莎的爱也让我感动。她爱他,认为自我同他结合,就会毁掉他的生命,而她和西蒙一齐走开,就能够使他恢复自由。她由于实现了自我的愿望而感到高兴。这部作品具有高超的艺术性,高度的真实性,深厚的人性。反映了沙皇-社会的方方面面,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要克服使人们饱受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我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当我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状况。那就是我起初觉得古怪、荒诞甚至可笑的思想,却不断被生活所证实,有朝一日我会忽然发觉这原是及其平凡的无可怀疑的真理。

  《复活》读后感4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今天,终于看完了《复活》。《复活》的作者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这部作品主要是讲男爵涅赫柳多夫因良心受遣而“复活”去拯救其初恋情人(后怀孕)且后被其抛弃的因而沦为妓女以作报复的马斯洛娃的坎坷经历。这里的“拯救”指马斯洛娃被诬判(为钱财而杀人)为流放罪而被涅赫柳多夫以其特权极力为其脱罪的行动。

  我们常说“大爱无疆”。记得在看此书以前,我的一位老师问过我一个相关的问题,那就是,假如我是涅赫柳多夫,会怎样对待马斯洛娃。依稀记得我的回答是“公正对待”。

  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涅赫柳多夫虽然极力挽救马斯洛娃,但他也必须建立在无罪的基础上。我可绝对不想成为那种“无情”的人啊!为了挽救马斯洛娃,涅赫柳多夫游走四方:伯爵、省长、检察官、狱长、律师。

  要知道,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上层阶级们——甚至底层阶级们,都是无法忍受他的一举一动的。更何况,他还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和这个所谓的“囚犯”结婚!但是,对于已经“复活”了过来的涅赫柳多夫来说,这一切的阻碍算得了什么?!

  为了自己的良心过得安稳,他选择了风雨兼程。涅赫柳多夫“复活”后,他不仅仅想拯救马斯洛娃,他还尝试努力返还土地给农奴们,让他们尽量不再过生不如死的生活。这其实也符合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臆想。他自己一直想努力拯救农奴们,并身体力行——分还土地,不再过贵族生活。

  晚年的他甚至为此与妻子吵架而离家出走,最终身死异乡。虽然结果出乎意料:马斯洛娃不再爱他,并且选择了另外一个人;但是,涅赫柳多夫没有伤心,没有后悔,因为,为自己心爱的人付出应有的一切是值得的,让自己心爱的人幸福是值得的。

  在《复活》这部作品中,作者一方面突出了人性不断的完善与“进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深刻讥讽了19世纪沙皇俄国拜金主义、权欲主义的盛行。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罗素说过,“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我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愿意过朴素的生活?有多少人愿意真诚待人?又有多少人愿意会为自己曾经的一个错误而努力“将功补过”?有多少人会是涅赫柳多夫?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响应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慈善“裸捐”,愿意死后将自己的50亿资产尽数捐出。但是,在中国这个以“富”为美的国家,有多少人——多少富翁愿意选择造福人类?在西方,富人回馈社会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可悲的是,陈光标的行为甚至在中国的这些所谓的富翁看来是一种愚蠢,人生至愚!陈光标遭到了许多人的谩骂与鄙视。“善良”一点的,缄口不言。中国的富翁们,请问,死了,你们能带走什么?金钱?灵魂?高贵?不,你们能带走的,只是一抔黄土!俞敏洪说过,“活着,死了,都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中国的富翁们哪,当看到这个世界还有诸多孩子食不饱、穿不暖,当看到这个世界还有诸多老人孑然一身,为了生存而沿街乞讨,当看到这个世界还有诸多人因为地震、战争等因素而漂泊异乡、家破人亡,不知道你们心里在想些什么?有钱,不代表拥有一切;

  有钱,买不来真情,买不来健康。你们的确没必要像陈光标那样进行“裸捐”,但是,你们可以奉献你们的那金山银海中的“沧海一粟”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中国所谓的富翁们哪,我们都是人,都是地球人啊!!

  《复活》读后感5

  复活?是哪种性质的复活,是生命,即肉体的复活!还是……?是精神,灵魂的复活!小说讲的是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和农奴私生女卡秋莎·玛丝洛娃这两位以前心灵纯洁的青年,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现实,个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溃烂,在这两种对立思想的激烈斗争下,“精神”复活了的这样一个过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当时社会的代表,被人抛弃,失去亲子之后被主人撵走。走出那个“家”后,正如书中所说:“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生都把她当作摇钱树;凡是男生,从上了年纪的警察局长到监狱男看守,个个都把她看作玩乐的对象。对于任何人来说,除了寻欢作乐,除了肉体上的淫欲,世上其它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她在这样的社会压迫下,自暴自弃,吸烟喝酒,从中可看出,当时社会作风的糜烂,似乎当时的女生充当的主角就是玩物,阶级分层是那么的明显,低层的女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脆弱!

  而作者开始塑造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还是当时官僚阶级的代表之一,与女主人公成鲜明的比较。但是当他与卡秋莎在法庭上意外重逢后,埋藏在他心里最深处的那个纯真的天使出来了,就这样纯真,善良与兽性般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胜利了,对卡秋莎所做的事,他有浓厚的犯罪感,为了卡秋莎的案子,他四处奔波,不辞辛苦。为的就是赎罪。对此,我震撼了,在那样的社会下,精神的复活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啊!人没有彻彻底底的,人的转变就在一念之间,要么是万丈深渊,要么是人生路的充实。他做到了,源于他心中本有的淳朴,善良。在他解决土地问题上,为赎罪所做的一切及他与政治犯交流的过程中,体现了他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

  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