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深度社交》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3-06 00:25:0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深度社交》读后感

深度社交相对应的是浅度社交,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的现在,社交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如何能够达到更有效的社交,这也是一个学问,作者从社交的方法,沟通者的心里,打破 社交恐惧,辨别无效的社交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虽然不能说一本全是精华,通篇看下来都很流畅,没有很晦涩难懂的地方,跟作者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翻译来的也有关系,中间有些地方读着觉得有点像成功学类似,不过辩证去看还是从中学到了知识,值得一读。

从文中感触很深的语段入手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和对深度社交的看法。

文中提到一些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家提出人际关系拥有三个基本层面,即角色关系、情感关系、深度链接。角色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和社会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比如领导和员工,销售者和消费者等等,也只有当自己的角色满足了其他人的需求,而其他的人迎合了自己的需求,双方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双方才会对角色有更深的期待。这样看来,一下就清晰了,每个人都处在需要别人和被别人需要当中,可以拒绝的关系和无法摆脱的关系,主动破坏关系和被动破坏,也只有把自己的角色做好,不断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才能享受关系带来的乐趣,而不是想从关系中脱离出去。

里面的深度链接感觉说得很玄乎,文章解释说它与角色关系和情感关系不同,更侧重于相似性和互补性,所谓相似性实际上是指社交双方之间存在的一些共同点,比如性格趋同,目标一致或者生活经历相似。互补性是说双方之间存在性格互补,能力互补,角色互补,工作互补,只有双方结合在一起,进行合作,才能将彼此的优势发挥出来,还可以有效克服缺点带来的问题。感觉深度链接关系就是在一起努力可以互相成就,一起变优秀,1+1可以大于2的合力,不管是情侣,工作伙伴,友情,父母,都可以存在深度链接吧。

文章中还提到了社交恐惧症,这应该是现在网络社会发达所导致的症状。“深入社交的恐惧者往往并不害怕与人说话,但他们不想过度与人分享自己的生活,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们会对深度交流保持一定的戒备心和抗拒心理,如果没有特别必要,他们并不会轻易和别人产生过多的联系。”这样看来我小时候应该有过一段社交恐惧症,小学吧,一直归结于自己胆小,不敢交流,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不敢在有人的地方唱歌哪怕是父母面前,会被问到自己不想回答的问题的时选择沉默,这也是当时的自己在自我保护,或许是自卑吧,原因太多了,现在的我还在思考小学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哈哈真有趣。现在的我是小学自己的心理医生嘛,如果可以,真想穿越回去给小学自己一个拥抱,告诉她,你已经很棒了,不要自卑不要不敢去交流和沟通。

还有人会对深度社交有误解,以为深度社交一定是会聊得很多,而深度社交更加看中的是内容,看重的是彼此之间的技巧,而不是依靠内容堆积出来的。这一点其实跟作者有点观点不同,他说的很多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无意义社交和浅层次社交,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做到高效社交,或许一两句就能够直击要害,但是我不太赞同,就像一个人的时间当然很宝贵,我赞同有些浅层次社交可以避免,但是生活中也是需要浅层次社交和无意义社交,如果对一个自己很喜欢的人很在乎的人很重要的人,他说什么都觉得很开心,都想要继续交流下去,而对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说多了会觉得烦,说无意义的话会觉得浪费时间会立马终止交流,好朋友间可以说很多,而除此之外的朋友有需求才会沟通,这都取决于怎样看待彼此的关系,所以说双向奔赴才有意义,不然就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说的人愿意花时间说,听的人不愿意花时间听,就会变得很卑微吧。浅度社交有时候是生活的乐趣,生活是浅度社交和深度社交的结合吧,作者把深度社交无限放大,这个观点让我有点接受不了。

“人际网络中的三种人,一种是给予者,一种是接受者,一种是匹配者,其中能够获得卓越的社会价值的人是给予者,他们能够给其他人带来价值,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自己交往的价值,因此往往会吸引对方主动交流。”所以努力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吧,让自己放光起来,就会被看到,然后去影响别人。突然想到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做颗星星,有棱有角,还会发光”,很喜欢很喜欢这句话。

“有人曾经问卡耐基什么样的人最适合进行深交,他认为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憧憬,并愿意为美好生活付诸行动的人就是最适合的社交对象。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能够激发周围的人变得更好,能够引导身边的人变得更强。这就类似于一种压力刺激,这种压力刺激并不源于某件事,而来源于人。”深度社交的根本,是不断提升自己。

“外求”和“内求”:外求是对资源,渠道,关系的追求或者请求,想办法结识更多有价值的人,能力出众,地位很高的人。外求通常会涉及到利益的交换。内求是将精力集中在自己应该去做或者想要做的事情上,尽可能实现自身优势和价值的最大化。相对于外求,内求更符合一个人的社会期待,也能更满足人们深入交流的需求和愿望。所以说优秀的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想和他们做朋友,就努力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吧。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研究深度思考的时候,先将问题分为界定良好问题和界定不良问题,良好问题是指那些有步骤可循的问题,因此在思考的时候可以按照基本步骤和程序不断深入挖掘和思考。而不良问题是指无步骤可循的问题,对它的界定则需要借助重构与顿悟两种方式。”重构是指对问题进行加工,改变看问题的角度,逆向思维,顿悟为直接针对问题进行思考,顿悟往往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阅历。

文章还提到一个将社交简化为哲学问题,说社交遵循三个基本哲学问题: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到这是我毕业设计的主题,就觉得格外亲切哈哈。只不过这提的“是谁”指的并不是每个人自己,而是事情的本身,“从哪里来”是指这件事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到哪里去”指的就是目标,即社交的最终走向和目的。觉得这三个问题真的是万能的,也很享受之前在大四开心做课题的时光,哲学和摄影结合起来真的是神秘又迷人呀。

深度社交谈多了,其实觉得挺功利的,为什么跟一个人相处要带有目的性,社交不就是喜欢就聊天不喜欢就不聊天,从最本能的感觉出发不好嘛,这可能就是我自己脑中的对话,一个是极度理性的我,一个是极度感性感性的我,深度社交是为了提高社交的效率呀,反正多一种思考方式也没什么不好,我就是这种看过听过再多大道理,也不会被牵着走,学都学一半,辩证思考看问题,还是会遵循自己的内心准则去做,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交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