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蓝图》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3-08 11:55:0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蓝图》读书笔记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蓝图》。

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医学博士、哲学博士,耶鲁大学社会与自然科学斯特林教席,同时在社会学系、医学系、生态学系、进化生物学系、生物工程系等任教。耶鲁大学人性实验室掌门人。人性实验室旨在理解友谊的进化、遗传和生理基础,绘制世界各地的社会网络图,探索社会交往对人类的影响。社会网络研究学者,因研究社会网络如何形成与运转而享誉世界。2009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克里斯塔基斯在《蓝图》中提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观点:基因不仅影响着我们身体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我们心智的结构与功能,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更影响着我们我们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我们每个人都天生携带着进化的蓝图,可以用来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进化使我们天生良善。

01
人类社会就是蓝图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一张早已被写定的蓝图?要想解答这个问题,你得先明白一个概念,叫趋同进化。

1、趋同进化

虽然进化本身没有事先设计,但是,所有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是会出现一种大致相同的趋势的。换句话说,进化的可能性并不是无穷的,好用的设计,就那么几种。

比如,从分子层面上看,有可能组成生命的物质,只有碳和硅。相比之下,碳的性能更好一些。因此,在地球上,组成所有生命的基础元素,都是碳。而在碳分子的众多排列方式中,只有双螺旋结构最稳定。所有生物的DNA都是这个结构。

再比如,眼睛。人和章鱼这两个物种,在进化的过程中,早在7亿多年前就分道扬镳了。而且人类和章鱼的共同祖先,是没有眼睛的。但是最终,我们却都进化出了眼睛,而且几乎一模一样。

比如,所有动物的眼睛上,都有同一种蛋白质,叫视紫红质。它的作用是把眼睛接受到的光,变成电信号传输给视觉神经。而在所有能够处理光信号的蛋白质中,视紫红质的性能是最好的。人类选中了它,其它动物也选中了它。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眼睛,在不同的物种,不同的进化阶段里,至少被独立进化出来了50次。

不光是我们身体进化如此,我们创造工具的过程,也遵循着趋同进化的逻辑。

比如,虽然世界上的几个大陆之间彼此隔绝,但是,它们技术演进的步伐,出奇的一致。比如,农耕技术不是先在一个地方出现,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是几个文明,几乎都在差不多的时期,同时发展出了农耕技术。

再比如,过去我们都认为是贝尔发明了电话。但其实,同时期,一个叫格雷的发明家,也发明了电话。两人甚至是在同一天申请的专利。只不过,贝尔抢先了两个小时。再比如,达尔文和华莱士,几乎同时发明了进化论。还有人专门调查过1700多位科学家,结果发现,有62%的人表示,自己的发明被别人抢了先。

所以,不管是人类的身体进化,还是技术的发明,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解决各自遇到的问题。同样,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社会。人类社会的本质,也是一个解决方案。它解决的是人类大规模群居的问题。从趋同进化的角度看,我们大概率上,都会各自找到那个最佳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说,好社会,基本是一模一样的。那么,到底什么样呢?

2、好社会八大特征

(1)拥有和识别个人身份的能力。

(2)爱伴侣和子孙后代。

(3)友谊。

(4)社会网络。

(5)合作。

(6)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偏好(内群体偏好)。

(7)温和的等级制(相对平等主义)。

(8)社会学习和教育。

作者发现,所有的好社会,都满足这八个特征。这八个特征,是一个好社会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否则,这个社会就没法持续下去。

比如,作者考察了大量的海难。发现有很多幸存者,漂流到荒岛上,尝试过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为了考察的严谨性,作者还特地做了筛选。要求每场海难中,必须至少有19名幸存者,不能少于这个数。而且他们建立的营地,至少维持两个月。按照这个标准,他从1500年到1900年的400年里,选出了20个案例。结果发现,这20场海难的幸存者建立的社群中,但凡维持的更久的,都是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这八个条件的。

作者又进一步考察了,人为建立的小社会。在过去几百年里,有很多人尝试过建立理想中的小型社会。其中最有名的尝试,就是乌托邦实验。而乌托邦中最有名的案例,叫做震颤派。震颤派的全称,叫基督复临信徒联合会。在美国早期的众多乌托邦实验中,震颤派是组织性最强、经济上最成功、社群寿命也最长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震颤派建立的乌托邦,符合很多人心中,那个理想的社会形象。

首先,大家平等友爱。比如,在社群的一个帽子制作间里,有人一年生产了93顶软帽,有人一年生产了700多顶。但是,大家的报酬却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按理说,应该有人不满。但是,在震颤派的社群里,几乎没人抱怨过。大家都像家人一样彼此友爱。有学者专门研究过19世纪某个时期,震颤派公社的经济表现。结果发现,这些公社的绩效,至少跟外面同类型的企业持平,甚至更胜一筹。而且震颤派社群的规模还不小。早在1794年,他们就在美国的5个州,建立起了10个社群。到1840年,震颤派的规模已经达到将近4000人。

但是后来根据作者的观察,这个社群,缺少了爱伴侣,和自己的子孙后代。震颤派,奉行严格的独身主义。不结婚,也就没有子孙后代。所以,这个社群,没有持续下去。

那么它能代表我们的真实社会吗?毕竟,人类社会要复杂得多。于是,作者又进一步考察了很多历史上出现过的真实社会。他还跟同事们一起设计了很多参与人数更多,动用更先进技术的社会实验。最后的结果都一样。

02
人类天性如何塑造社会特征


有人做过实验,招募一群5岁的孩子,给他们看其他孩子的照片。照片中的孩子,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结果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跟自己衣服颜色一样的人。他们就是莫名的觉得,这些衣服颜色一样的孩子要更善良。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人类天生就有群体倾向,就有对共同体的需求。而这正是组成一个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不管是群体倾向,还是对好人的偏爱,这些都是组成一个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1、一夫一妻制

人类社会为什么是一夫一妻制?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伴侣之间有一种本能的依恋感。这就导致伴侣关系会相对稳定。这个依恋感,也决定了,人类大体上,是一夫一妻制。像从30万年前,一直到1万年前,人类一直是一夫一妻制。后来,农业革命出现,城市崛起。一部分人有了更多的财富,大家的社会地位拉开了差距。这时,才开始盛行一夫多妻制。但是,在这个时间段里,有两种社会,仍然是一夫一妻制的。

第一种,是规模特别小,环境压力特别大的社会。规模小,压力又大。这就导致,谁比谁也好不到哪去。大家都差不多。谁也别想占据更多的异性,只能一夫一妻。第二种情况,规模特别大,资源很充沛,而且很成功的社会。

比如,古希腊、古罗马。这些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夫一妻制。而且他们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确保一夫一妻制的施行。比如,禁止已婚男子纳妾,妾生的孩子没资格继承遗产,等等。

为什么一夫一妻制,会成为一个大趋势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一夫一妻制,能够为群体提供竞争优势。一夫一妻制,不会发生冲突。因为一旦一夫多妻,就肯定会有很多人没有配偶。就算他们不去抢夺别人的配偶,也一定会发展出别的求偶策略。比如,承诺只为一个异性提供保护。作者认为,这肯定是件好事。因为一夫一妻制,促进了男女平等,增进了社会协作。它对一个群体,有扎扎实实的好处。

2、人类友谊

什么叫友谊?友谊是个人之间的第四种社会互动。我们可以将友谊正式定义为一种典型的意志性的长期关系,通常发生在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友谊涉及相互的情感和支持,不过可能是不对称的,特别是在某一方需要时。在大多数人类社会中,亲密的朋友关系都违背了无亲缘关系的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准则。

我们之所以应该回报我们的朋友,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需要,而不是因为他们过去为我们做过什么,也不是因为我们预期他们将来会为我们做些什么。而且更加重要的是,真正的友谊不是基于每一方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而是基于双方的感受。那么,这个能力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作者认为,这是为了应对生存中的银行家悖论。什么叫银行家悖论?最需要银行贷款的那些人,也往往是银行最不愿意贷款的人。同样,顺着这个逻辑,在生存中,最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也往往是别人最不愿意帮助的人。什么人最需要帮助?是各方面都不行的人。但是,从纯粹的功利角度看,肯定没人愿意帮他们。大家觉得帮了也白帮,他将来也给不了你什么。但问题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这个处境。怎么办?为了避免自己在危难的时候孤立无援,人类进化出了友谊的能力。而友谊这个东西,对整个社会也非常重要。

比如,它可以让一个族群的能力,具备多样性。过去要想猎捕大型猛兽,光是自己家人肯定不够用,你得叫上朋友。而且朋友不仅是来凑人数的,他们还能带来,你的家族原本不具备的能力。要知道,在过去,一个家族内部的知识,可能非常单一。比如,这个家族可能只擅长追踪猎物,不擅长捕杀,这时,就需要外人来补足这个能力短板。

再比如,友谊对一个社会来说,还能够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资源不足。假如你有足够的亲戚、足够的钱,同时整个社会有一套极其完备的服务体系,你完全可以通过家人,或者花钱买这些服务,来满足你的一切生活需求。但问题是,这是个理想状态。没有这些条件,资源配置达不到这个程度,怎么办?这时朋友就派上用场了。假如每个人,都有良好的朋友关系,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解决。

友谊不光是个体之间的心理感受。它也能为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好处。借用作者的原话,我们的特征来自个体内部。但是,它们也刻画了群体。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就能创造出一个可以顺利运转的,可持续的社会,一个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