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4-03 11:05:0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读后感


1.最近读了这本周国平译的《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有点头大,感觉又回到了上次读叔本华的那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时候,头疼,太晦涩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血液循环会加速流向头部,尤其是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区域,在读这些德国哲学家的抽象作品的时候,我感觉每个字都认识,组成的词语也认识,但是它们组成的句子就太过于天马行空了,而它们这天马行空的句子再结合成为一个段落,哎呀妈呀,感觉就不是说的人话,有种天花乱坠精妙绝伦但却又不知所云的感觉,而这个时候,我明显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大脑血液在加速流动,偶尔还有一种缺氧跟不上导致的头疼感,这就是读晦涩的哲学书时的感觉,两个字:找虐,呵呵。

2.尼采倒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但是他具体的思想倒不是很熟悉,这次读了点他的文选之后稍微有了一丁点了解,但他真实的面纱还是扑朔迷离的。他有一些让时人震撼的惊人之语,比如:上帝死了;又或是重估一切价值;或是在去见女人的时候,记得带上一条鞭子。。。给我的感觉是这人的精神状态在神经病和天才之间作来回跳跃的切换,有的时候感觉他的话语是疯狂的,以为他在发神经,但是在细细品味之后,觉得又有着一种天才的透彻感;另外有时候,又发现他的一些话语挺正常,而且催人奋进,比如什么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云云,搞不懂,他太神秘了。尼采这个人很自闭,很孤独,他的一生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感情经历也很简单,有过一次比较深的经历,好像是和莎乐美,最后因为莎乐美的妹妹从中作梗而导致了双方的误会,最后分手告终。尼采最后疯了,其实他的父亲好像就有精神方面或者大脑方面的疾病,他父亲死后,医生说他的大脑萎缩了四分之一,所以尼采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大脑方面的疾病,而这种病使他在某些方面的才华被激发了出来。

3.尼采早年是叔本华的信徒,至于为什么尼采会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感兴趣,这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他的父亲和弟弟在他5岁的时候死去,这让他过早地认识了死亡,脑神经科学有个重要理论,那就是人的经历会改变大脑,尤其是童年期的经历更是如此,尼采早早接触了亲人的死亡,对人生的无常有着很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另外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是却早早地离世,这使他对基督教的信仰也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上帝会让一个好人早早离去?而让恶人在世上逍遥?所以后来他宣布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信仰崩塌了,欧洲人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生活了两千年,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基督教的信仰开始遭到了动摇。

4.尼采虽然因为接触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而欢欣鼓舞,但是他并不甘心沉溺于悲观主义,因为悲观主义确实很烦人,难道我们研究了半天,得出了一个悲观主义的世界观,接下来就坐以待毙了吗?或者就此沉沦就此接受生命的虚无了吗?他不想,所以他开始了对悲观主义的抗争和升华,于是艺术和审美的价值被他发现了。他发现人生总是残缺的、不完美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悲剧,但是如果将这些痛苦、抗争和悲剧用艺术和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却是一部完整的具有美感的作品,比如希腊故事中的拉奥孔,西西弗斯,俄狄浦斯王。。。希腊悲剧是一种艺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它是完美的,完整的,是具有审美的,是令人愉悦的,但是作为亲历历史的那个人,却是不完美的,是痛苦的甚至是悲剧的。所以这是尼采思想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地方,那就是他认可叔本华关于现实的悲观主义哲学,但是在这之上还有一种对于现实的艺术形而上学,用审美和艺术对现实进行升华,这使得人们可以在被动承接现实的命运时,又有了一种主动创造的、富有审美情趣的能动性。

为此我前天早上在跑步时,恍然大悟,得到了以下这段启发:

【众生的苦与美:

感悟到众生的苦是一次灵魂上的觉醒;

而感悟到众生的美并展开对美的实践是更进一步的灵魂升华。

这是一种用艺术的审美情趣对现实主义的抗争,是尼采的酒神哲学对叔本华的绝对悲观主义的升华。其在中国的代表人物当属苏东坡。】

这个启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以前我总是不太理解艺术的价值,总觉得是些吃饱了撑着的玩意或者无病呻吟,或者总是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但是现在想来还是太肤浅了,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它们是真、善、美,其中艺术就是和审美有关的,人的一生,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就是知性上的、真理上的求“真”;德性上的、人格上的求“善”,以及艺术上的、美学意义上的求“美”,我觉得这三个价值是有利于人的自我完善的,它们无关人的“物欲”和“执著”,世俗中人们追求的往往就是些物欲,要住多大的房子、开多少钱的车、赚多少身家、当多大的官。。。虽然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欲海却是无边的,人们身处其中往往忘了归路,上不了岸,便一直在这欲海中苦苦挣扎,所以,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看到了脱离欲海之后的一些去处:知性上求真,德性上求善,艺术审美上求美;另外一个就是增长见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简单来说就是: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用精神的丰腴,以及适度的物欲来应对这现实主义的一生。

5.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或许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痛苦、悲催,以及收获、快乐、惊喜。。。但是这只是对于当时的体验而言的,如果从整体的人的一生来看,它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我们每个人都必然是一幅自我书写的作品,这部作品就是自己的一生。它有着波澜不惊的时刻,也有着颠簸坎坷的时刻,有着高歌猛进的时刻,也有着急流勇退的时刻,人的一生最终的结果都是归于虚无,但是我们作为人类却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审美的痕迹。比如这段时间正火的三星堆发掘,那些青铜器,那些象牙、金箔,等等,在当时它们可能是具有某种实用价值的器具,但是随着岁月的沉淀,它们的诸多价值在时间长河中都消散了,归于虚无,但它们作为艺术审美的价值,在当时看上去或许并不实用的价值,却留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