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6-18 12:05:0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共分十章,再加上一则附论《论治学之道》。而关于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书中前后呼应的说到是“有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成另一种视角,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对于整个社会及其组成要素的充分观照。”
请先允许我从个人理解的角度对本书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第一章总结出社会学研究的三个整体方向,并提出个体在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上的意义,强调将个人经历同社会变迁结合起来,以及透过纷繁多样的情境捕捉关联。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抨击了主流社会科学的两股主导趋向,一是“宏大理论”的夸夸其谈,二是“抽象经验主义”的边角零碎。
第四章阐释了社会科学的各种实用取向,提出问题应当来自于价值观,和一个伦理议题“人们并不总是对符合自己利益的东西感兴趣”。
第五章提出在米尔斯所处的历史时期,似乎委身科层建制中的精英们是否做出关键决策越来越成为历史变迁的源泉。
第六章阐述绝大多数经典风格的研究都介于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之间,避免内容宽泛,也要避免内容吞噬想法,并且提出梳理任何问题,必须先说清楚价值和面临的威胁,再次阐释问题来自于价值。
第七章阐述“社会学”特色就在于将某一特定特性与其他特性相关联,以求获得有关整体的概念,并强调边界的流动性以及应当专业化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不是恪守学院边界。
第八章提出社会科学所处理的问题关乎人生、历史,以及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相互交织,并且有关任何社会的意象都有其历史特定性,而历史的相关性本身就受制于历史特定性的原则。
第九章提到理性与自由有着内在固有的关联,但并非合理性的增长会推动理性的实现。
第十章建议将注意力投向议题和困扰,让理性以民主的方式在自由社会中与世间人事紧密相关,并由此实现支撑着我们研究承诺的那些经典价值。
附论《论治学之道》,米尔斯从自己治学的角度阐释如何避免前十章中主流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学术过程中关于问题、关于方法、关于理论进行了阐述。
由于篇幅较长与记忆限制,以及限于个人理解,部分章节的梳理和内容可能会有失偏颇。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对本人来说前四章读起来非常生涩及枯燥,但是坚持下来,就觉得接下来的章节读起来没有之前那么难,而且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容其实是相互呼应的,或者说前后彼此关联且互相解释的,随着阅读的不断推进也开始反过来更能理解前四章的内容。尤其是在读到“附论:《论治学之道》”时,感觉是米尔斯从自己的学术进程解释了整本书的内容,能从他个人的治学过程中理解到他关于主流社会学两种趋向的批判原因,以及他个人如何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其中,“投身学术,既是选择一种职业生涯,也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必须在学术工作中学会运用你的生命体验,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审视和解释”,这两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而这也再次阐释他的观点“个人经历同社会变迁结合起来”。

此外,本章节中激发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一些方法,比如:重新梳理档案;轻松嬉戏的态度对待界定各式议题的那些词汇和短语;交互分类的习惯;考虑极端状况,思考你直接关注东西的对立面,来获得最佳洞见;有意颠倒你的比例感(微小东西想象庞大);用比较的方式把握材料;安排材料展示,会影响你的工作内容等,都让我觉得启发颇深。托德·吉特林对于这章的评价:“所有的研究生都该读读,因为它与其说是一部按部就班的说明书,不如说是学术工作这场冒险历程的备忘录。”可谓是言符其实,研究生读了本章会避免在初始接触科研或者说学术中一些基本的错误,并且学会如何梳理问题,以及问题的切入点。

当然,本书的其他十个章节对本人的启发也很大。让我意识到在未来读书和科研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而问题既不能囿于情境的细节,又不能太过宏大,要学会跳出常识。如果是社会学相关的问题应该来源于公共价值及实际意义,且纳入历史变迁的框架考虑。梳理任何问题,必须先说清楚它们蕴含的价值和面临的明显威胁,而这些价值及危险就构成了问题本身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对于问题的梳理应该包括明确关注一系列公共议题和个人困扰,并开启对于情境与社会结构之间因果关联的研究。同时,要明白问题首先在于要证明什么,然后才是如何去证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