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少年凯歌》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发表于2021-06-30 10:15:0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少年凯歌》读后感

《少年凯歌》,作为陈凯歌先生回忆青年时代所撰写的自传,它有着个性化的时代特点。读者们虽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呻吟,但顺着陈凯歌先生的叙事脉络和描写笔触,我们仍然能够与人物产生共情。一本好的书籍,或是能够给黑暗踱步的人点亮一盏灯,或是能够打破贪嗔痴恶的镜子,唤醒人性良知,亦或是能够让我们与人物、与时代产生共鸣,就像《少年凯歌》,感情真挚细腻,文字描写的人物之痛、人物之情,仿佛是我们亲身经历过一般,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未读这篇自传之前,我从未考虑,“美”能带给我什么,换句话说,我没有发自内心地去认真对比自己的人生,与艺术、与“美”的关系,我也不曾试图去走进艺术,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过于的不自信导致的兴趣寥寥,另一方面则是反映出现代美育的亏欠和轻视。是的,“美育”,是我在读完少年凯歌后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当我看到那个时代中的合理“暴行”,感受到那份背负的“羞耻”,理解了陈凯歌先生的情感变化后,我便结合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思考了很久,最后发现,虽然我们满怀歉意的纠正了当时自己犯的错误,但是造成错误的原因,却在被淡化并逐渐遗忘。

《少年凯歌》一书的时代背景,是因为教育事业的失衡,人,尤其是青少年——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形式去发泄叛逆和“复仇”,而这种心中的积怨则造成了事件的变态发展。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轻蔑和对人性的漠视上,整个社会的文明成果和生态自然也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和后退,不管是“火烧十里南山奔北坡”还是“推拆老街老墙破四旧”,不管是天工之物还是鬼斧神工,这些本该永远充满生机,永远与时空对话的“美”和艺术,在特殊时期首当其冲受到了“洗礼”,透过陈凯歌先生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对生命的践踏,每一次对人性的冷漠,每一次对艺术的“残忍暴行”,都有青年学生的参与,甚至大部分是他们主持并引导的,就连陈凯歌先生也在书中反省道:“在文革中,我吃过苦,我看别人受苦,我也曾使别人受苦——我是群氓的一份子。”陈凯歌先生对文革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空谈,他讲述的是人生经历的体味和波动湖面下的真相,“孩子做起游戏来比教他们的成人认真,是他们以为游戏就是人生”。当由仇恨锻造的武器移交到只受过文育,却不曾受到过美育的人手上,刚刚授之以柄的剑刃就会刺向公平正义,而当这样的人逐渐占据一个群体里的大部分比例,很多因此而恐惧的人会选择忘记“美育”,毕竟没有他人的证明,“我”只是个群体之外的变异个体。当初文革的恐怖风波,其实主要也是来自这些人的“报复”性正义,这种正义没有宽宥,有的只是出窝黄蜂的野蛮。

有人说,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犹如生活之需要阳光。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但我们现代人普遍过着这样的生命循环: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利欲的洪流筑起万丈高墙,为了取得名利的“门票”,人类不停的去割舍自认为无关紧要的部分“人性”,以便创造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借口去获取经济价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自我战争中,成功的以此为傲要求后代人继承“经验”,失败的以此为训鼓励后代人继续“割舍”。在整个市场的有力冲刷下,渐渐地,我们抬头见到的已经不是月亮,而是泛着银光的金币;地上的十便士哪怕随处可见,人们依然趋之若鹜。这当然不全是个人的原因,毕竟整个社会也都笼罩在了纸迷金醉的帷幕下,“美”和艺术只是人们偶尔口头说说以证自己是人的工具罢了,这就是“哪怕我有钢琴十级证书,这也不过是我免修一门课的手段而已”,这样的人们多么悲哀,听不到艺术生命的啜泣,看不到美丽自然的黯然神伤,科学和艺术的理想被金钱收买,生活除了兴趣索然的朝九晚五,没有了享受“美”和艺术的感官,最后还美其名曰是成长的表现。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相较于我们现在对艺术的“冷暴力”,陈凯歌先生的时代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将其“暴力”地表现了出来。当初巴黎圣母院失火,无数历史珍宝惨损,但依旧有不良言论在网络上盛行,而且不得不承认即使在表达同情的人群里,大部分也只是随大流,并不能真正理解瑰宝的消逝于整个人类的影响。当然我不是在倡导去做所谓的“网络圣母”,没有相同历史文明积淀的我们也很难有过多的感受,但仔细想想,当你看到家乡里的大槐树因为拆迁而轰然倒下的那刻,有没有一点的不舍,当山火漫过,你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围观还是痛惜美丽自然的流逝?或许我们真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我从小到大,不曾学过专业的艺术教育,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艺术的启蒙,但所幸我的母亲却十分热爱这方面的内容,音乐、戏曲、影视,她以此熏陶我,使我有幸对此有懵懂的认知。但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不曾把艺术和“美”比做有生命的个体,也不曾试图和它们对话,在此之前,它们只是我消遣的工具,我对它们也只是草草收眼的过目。直到读完这本书,加上上次出门采风的所见所感,我终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感受。爱上艺术不只是听听歌的放松,而是能够唱出来的真挚,不只是看看电影的过瘾,而是能够走进影视情感的世界。“美”和艺术使我们的生活有了向上的奔头儿,这种奔头儿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至少人生不再单一,生命不再枯燥。

当今,美学教育和艺术熏染早已是寇待解决的命题。我们不能像语数英一样给艺术界定分数,也不能强制人们去学习艺术理论。对待大多数人而言,与艺术最好的交往方式是平等的感受,给予人们自主学习的热忱和时间,营造艺术社会的氛围,就像在公园唱歌的老先生,与艺术和“美”作伴生活,而不是浪费时光背诵贝多芬的人物背景。